排场不越过宝玉,谁也不能挑礼。老祖宗不在意,二太太压根不想听一句,李纨凡是全部自己拿捏主意,做得很顺——哦,除了偶遇了两回赵姨娘,瞧着姨娘好像是想要插手来着。
还没等李纨打算放点儿无关紧要的事情给赵姨娘手里,探春就回府小住几天——再然后,赵姨娘就没声儿了。
最后,贾环的婚礼,虽然不能说冷清,但是也就普通勋贵人家的庶子规格吧。
好在贾环现在也有二十出头了,心理方面已经成熟了,再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觉得不公;也好在武家也只是一般人家,反正这国公府的婚宴在武家的亲友看来,也已经是够奢华了。
两厢倒是都还算安稳。
贾环从此之后也算是成了家,只等日后立业。
要说贾环成亲,谁最高兴,不得不提的就是贾珠和李纨的嫡次子贾苒的,这小子,去年就想跟他二叔一起去关外的,但是当时被他亲妈以年纪小、莫要瞎添乱为由头给拦住了,苒哥儿好险没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当时是贾珠发了话,让贾苒等到贾环成亲之后,再跟贾环一起出发去冰城。
于是贾环带着武氏第二天起来拜见长辈、接见小辈之后,苒哥儿眼巴巴地就问贾环什么时候启程。
“年后啊,苒哥儿你不知道吗?年后开春了,等四妹妹婚事办了之后,我才走呀。”贾环如是说着。
贾苒:【啊,这么说来我岂不是又要再等半年?!亲爹坑我好惨!!!】
贾珠默默:【呵呵,你还嫩着呢。】
不过等到关起门来,贾珠还是认认真真地同李纨说了一遍,李纨终于认识到,自己有时候管束太多,对儿子们来说并不是好事,也松口让苒哥儿明年去冰城让宝玉教半年。
【回来武举人的把握也许会更大一点?】这几年,李纨也是很犹豫的:【到底要不要让苒哥儿走武科这条路呢?】
然而这一年半的努力,想要二儿子‘迷途知返’充实四书五经,却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苒哥儿铁了心就想去关外,以及兰哥儿对自己摇头悄悄说实话:“二弟的心思根本就没办法沉下去念书。”李纨终于还是死了心:【罢了罢了,就如了这泼猴的愿吧,总归宝玉在前头领着,能少走点弯路。再说了,宝玉连贾环都能照拂了,想来日后苒哥儿这个亲侄儿应该不至于没个好前程。】
…………………………
而关外这边,到了十一月,一更和四更也终于抱得了美娇娘。
时间的脚步从不以人的意志而停留。
在众人期盼中,寿昌七年来了。
第363章
寿昌七年, 后世史学家在研究寿昌帝在位三十余年时间内的各个重大事件之时,把这一年和寿昌十年进行过的两次科举制度变革视为整个大明朝能开创出昌平盛世(特指寿昌帝及后来继位的承平帝两位帝王在任的前后六十余年时间段内)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因为这两次变革,军户、商户、皇亲都能参加科举, 为大明招纳贤能拓宽了来源, 并且正是因为多阶层的人进入了朝堂之中,能够为不同阶层的人发声争取利益, 使得整个大明上下王公贵族或者贩夫走卒都活得有奔头。
巧的是,这两次变革, 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却是同一个——也是后世被史学家们戏称“一个人可以养活考古界半数人”的贾瑛。
当然, 这一切的深远影响, 现在是无人知晓的。
……………………
三月里,惜春和程峰的婚事如期举行,给惜春Cao办的是贾珍的妻子尤氏, 也是惜春的嫡亲嫂子。
如今这宁国府的倒是奇了怪了,下人们都说老爷(贾珍)的做派倒是越发和已故老太爷像了,虽然没烧丹吃散,不过也开始变得不近女色起来, 天天抱着佛经参详来世今生、因果报应(实则宝玉从秦氏死了贾珍那癫狂的样子开始未雨绸缪,怕他会坏事,随便瞅了个机会给他下了和从前薛蟠吃过的那个固阳丹, 不过是足量未分丹的,薛蟠当时是十分之一的丹药,素了五年,到了贾珍这里……就算药效过去之后有利于优生优育, 但是咳咳,五十年的养Jing蓄锐期过去,贾珍应该只剩下地底下的骨头架子了。对于这种一点也不Yin毒的药物,宝玉下得完全没有心理负担,要不是亲大伯贾赦的身子骨已经虚得不需要下药就已经举不起来了,贾赦估计也逃不脱来自宝玉的‘关爱’。反正如是做了,也是给宁荣二府的主子积德,免得更多黄花闺女被贾赦贾珍之流糟蹋了);府里蓉少爷又是个没出息的,捐了官之后还是到处混着吃喝玩乐,蓉少爷的继室底气不足,竟叫尤氏在东府逐渐称大起来。
便说惜春的婚事,给惜春添妆的人是不少的,老祖宗看着惜春可怜的份上,都养了她这么十几年了,也不差最后一份梯己;元春迎春探春几个姐妹女儿家知道女儿家嫁人后的难做,就更不说了;李纨、王熙凤也各有表示,即便是远在关外的宝玉黛玉也在去年过年之前给府里送年节礼的时候把要给惜春添妆的物件一起送去了。
【都是好东西。荣国府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