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哥才这么急的赶去镇上,就想着看看能不能捡个漏。买宅院这事,说到底就是碰运气。运气不好,瞅上一年半载也寻不到合适的。可万一运气好了,赶巧碰上了,那就是一锤子的买卖,捡个大便宜都说不到,旁人也羡慕不来。”姜二嫂还是很赞成姜二哥和姜三海今日出门的。
主要是早先没有任何消息,也没任何的打算,不然姜二嫂肯定自己一个人仔仔细细把小北镇所有的犄角格拉全都摸查个遍,保准没有任何一处遗漏之后,再做决定。
眼下这般情况虽然事出突然,但因为赶上过年,姜二嫂在短暂的遗憾过后,就是满满的期许了。等着看吧,说不定就让姜家两兄弟寻到合适又便宜的宅院了呢?
“按着二嫂这样说,我倒是盼望二哥和三哥能捡回来一个大便宜了。”姜二嫂只是心里期许,姜菱却是悠悠然的笃定。
姜二哥的运气,姜菱不敢说。姜三海可是正儿八经的男主,还能少了运气?
姜菱敢打包票,如若说现如今小北镇确实有宅院在卖,最合适、也是最便宜的那一处宅院肯定非姜三海莫属,谁都抢不走。
第44章
姜三海的运气确实毋庸置疑。他一开始想为姜菱租的住处就靠近私塾, 此刻变成买宅院也没想过换其他地段,到了镇上之后带着姜二哥一路奔向私塾附近的柳儿胡同。
姜二哥向来很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是往日里,他不一定会全听姜三海的。但是昨日他受到的震撼太大, 只觉得自己很是对不住姜三海, 今日自然二话不说任凭姜三海做主, 只是默默跟在身后以防万一再出面圆场。
姜三海没有给姜二哥出面的机会。柳儿胡同这一片之于姜三海而言,还是很熟悉的。带着姜二哥走过一圈之后,他径自敲开了一处挂着“售卖”木牌的府宅。
再然后, 很顺利的, 姜三海以着一个很实惠的价钱谈拢, 交完银子又立马跟房主去衙门过了契,很快就拿到了一张新鲜出炉的房契。
“咦?怎么写的我的名字?不是该写爹的名字吗?”感激姜三海这位三哥,别的没有多教, 还是教会了原主认识自己的名字。以致于姜菱想要辨认房契的名字就简单多了,不需要遮遮掩掩的假装看不懂。
“你出的银子, 当然写你的名字。”房契给了姜菱, 姜三海便完成了任务。多的事情不再详细介绍, 转身回了自己的屋子。
留下姜二哥被姜老太太和姜二嫂他们缠着问东问西,着实一番热闹。
“真买回来啦?这么顺利?”姜二嫂确实心存期许没错, 可实实在在看到房契, 她又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嗯, 买回来了。确实挺顺利的。三弟对私塾那一片地段很熟悉, 绕了一圈就找到了合适的宅院。要我说啊,这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连卖个宅院还在门外挂个木牌,我还没看懂是咋回事,三弟就敲门进去了。”提及姜三海寻到这处宅院的经过,姜二哥其实也很震惊, 云里雾里差点没摸清头脑。
还是之后回来的路上问过姜三海,姜二哥这才知道,柳儿胡同那边居住的很多都是读书人,行事作风不尽相同。
有些读书人不喜太多陌生人在自家来来往往,哪怕是卖宅院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去找牙行,而是选择安安静静的自行在门外挂上木牌,为的就是避开不识字的买家,寻找同为读书人的买家。
换而言之,这种读书人就只看得上读书人,也只想要把宅院卖给读书人。虽说有些门户之见,但也是卖主自己的喜好,旁人管不得,也插/不了口。
像今日如若是姜二哥单独找过去,首先他并不懂这其中不成文的规矩,其次他也不一定能入得了那户卖主的眼。即便退一万步讲,卖主确实急切想要卖宅院,想当然姜二哥谈出来的价钱,也不会这般的优惠。
“我在镇上这么多年,还真不知道有这些弯弯绕绕。”擦了擦脸上的汗,姜二哥感叹道。
“这事是真的,不过我也只是听说,没有碰上过。”姜二嫂是土生土长的镇上人,打小听闻的事情不少,了解的也算多。不过他们家没有读书人,进不了这个圈子,也接触不到这种卖主。
而且这种卖主其实少之甚少,轻易碰不上。不过是因着一句高雅的“以文会友”,才会成为津津乐道的传言,被一众读书人戏称为“美谈”罢了。
“那不就是说,这样的宅院哪怕拿着银子,也不一定能买得到?”旁的事情姜老太太不大懂,不过她听懂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们现下买的这处宅院很是了不得,旁人都买不到的。
“对,就是这个理儿。娘你是没看到,那屋主卖宅院之前,还考了三弟的学问。反正我是一个字也没听懂,三弟却蹦出一连串的话,反正那屋主听得很高兴,还特意给咱们便宜了十两银子。”当时姜二哥直接就愕然的睁大了眼睛,完全没有想到还会有这种好事。
十两银子啊,可不是十文银钱,说少就少了,那位屋主也是个大气的。当然,肯定也不差银钱,否则哪里能这般阔绰?
“所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