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终究是功大于过,雍正爷驾崩前特地留过遗旨,准鄂尔泰百年之后入太庙。
&&&&这太庙乃是皇室供奉祖先之地,受历代皇帝皇子们叩拜,鲜少有臣子入太庙,鄂尔泰颇受先帝器重,又是乾隆朝的军首辅,是以有资格享此殊荣。
&&&&鄂尔泰去后,最有资历的老臣便是张廷玉。奈何他是汉臣,又是先帝留下的臣子,惯爱倚老卖老。
&&&&乾隆本就对张廷玉有意见,一心想培养新臣,傅恒才入军处几个月,资历尚浅,还需历练,于是乾隆便将目标放在了一直待在军处的讷亲身上,将他的名字排在张廷玉之前,任命他为军处首辅。
&&&&张廷玉心里自是不痛快,但他又能如何,谁让自个儿是汉人呢?没有出身的优势,他一辈子都得屈居人下。
&&&&对此傅恒倒是没什么异议,毕竟军处皆是有功之臣,他在这儿不过是个新人,踏踏实实的学习如何承旨,听着前辈们分析朝局和战事,只做好分内事即可,旁的他不多想。
&&&&今日恰逢广廷休班,便带着咏微携贺礼去往承恩公府,他去找傅恒饮酒,咏微则去陪她表妹。
&&&&东珊瞧见表姐,格外亲切,拉她进里屋来坐,蔷儿呈上几碟蜜瓜和茶点,东珊笑问道:
&&&&“怎的不把孩子们带过来?”
&&&&轻摇着莲花团扇,咏微悠悠笑道:“晨起还好,晌午天太热,孩子们认床,换个地儿晌午不肯睡,八成又要哭闹呢!”
&&&&这几年,广廷一直待咏微耐心十足,咏微与他的关系有所好转,为他诞下一双子女。但她对广廷,不会再像成亲之初那般全心全意,而是有所保留,生怕他哪日又翻旧账,又伤她的心。
&&&&好巧不巧,宴罢,咏微拜别表妹,与广廷一起出府时,竟在府门口撞见那个人!
&&&&咏微心一紧,暗叹老天这是故意耍弄她吗?广廷也在场,这可如何是好?他不会又要误会吧?
&&&&广廷亦瞧见李侍尧的身影,彼时李侍尧正往府里进,父亲大人寿宴将至,他来给表兄傅宽送请帖。
&&&&这几年,但凡富察家有宴,咏微皆不会过来,正是怕碰面尴尬。李侍尧猜得到她的心思,以为这辈子难再见她一面,不防今日竟在此偶遇咏微!
&&&&李侍尧混迹官场,能屈能伸,断不会因为此事就与广廷闹僵,面上依旧淡笑着与之打招呼,
&&&&“广廷兄,真巧啊!”
&&&&广廷却是性子直,没那么多弯弯道道,他不喜欢之人,不屑与之过多来往,冷着脸拱,“李大人。”
&&&&眼看着李侍尧的目光似有意无意的落在他身后的咏微身上,广廷心下不悦,不再寒暄,“我还有事,恕不奉陪,告辞。”
&&&&道罢他牵起咏微的,径直向马车边走去。
&&&&自始至终,咏微的目光都不曾移向李侍尧,他只是她人生路上的一条分叉,走错了,便毅然决然的舍弃,拐回来重选一条路。时隔多年,她已不会再为这个男人波动,但也不想再见他,徒添误会。
&&&&目睹她漠然离去,浑把他当成陌生人的场景,李侍尧心底酸涩至极,他和咏微之间,隔的不止是门第,还有这辈子都没会开解的误会。
&&&&踏错了第一步,谁还会信他呢?
&&&&如今的李侍尧已是正蓝旗的汉军佐领,官至四品,早已成家立业,与夫人无甚感情,家还有一房小妾。
&&&&自从晓得那次的任性之举令咏微滑胎之后,他深感自责,再不随意显摆,将那荷包珍藏起来,安放于心底,烙印成抹不去的朱砂痣。
&&&&上得马车,咏微默不作声,与广廷保持距离,广廷默了会子,迟疑开口,“咏微……”
&&&&他这般欲言又止,令咏微顿生不祥预感,不由回想起当年两人因为李侍尧起争执的那一幕。
&&&&时隔多年,当时的情形依旧令她心悸,害怕广廷又借题发挥,于是咏微挺直了脊背,正色看向他,
&&&&“你又想说什么?是你带我来的,不是我主动要过来,我并不晓得他会来此。”
&&&&他当然知道咏微不可能与李侍尧再有什么来往,“如今你我已有两个孩子,我还计较成亲之前的事作甚?
&&&&我只是想告诉你,别太紧张,碰见便碰见了,你不必放在心上,就当是一阵风,拂后即散。我也不会介怀,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胡乱吃醋,因为我知道,你的心在我这儿,这就足够。”
&&&&若然当初他也这般明事理,两人之间也就不至于生出芥蒂,感慨之余,咏微忍不住轻叹,前尘如风,已然从记忆的篇章翻飞,他已放下偏见,真诚以待,她再计较似乎太过小气,思及此,咏微一改旧念,故意与他唱反调,
&&&&“谁说我的心在你身上?”
&&&&被噎的广廷心顿沉,声音难掩伤怀,“你还是……